來源:方志張掖日期:2025-10-15
張掖高臺民間面塑,俗稱面花、禮饃、花糕。它以小麥面、玉米面、糯米面等為主料,調(diào)和不同色彩,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成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。高臺的面塑藝術(shù)最早源于漢代,經(jīng)過幾千年的傳承,可謂源遠流長,是研究高臺歷史、考古、民俗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。高臺面塑分為花饃、面花、棗花、龍鳳糕等多種形式。每至喜慶節(jié)日,家家戶戶都要蒸些各式各樣的花饃,一是祭祀祖宗,二是作為禮品送給親朋好友。高臺面塑在造型上有截然不同的兩種風(fēng)格:花饃造型夸張粗獷,憨態(tài)可掬;面花制作精細逼真,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(shù)收藏價值?;x的制作方法是在發(fā)好的白面里摻上生面,經(jīng)反復(fù)揉搓之后,用剪刀、竹刀、梳子等工具剪樣、壓痕、重疊,制成花坯。入籠蒸熟,趁熱點彩、插枝即可。面花多作供品使用。
春節(jié)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(jié)日,春節(jié)的祭祀活動尤為隆重。高臺春節(jié)面塑造型既有幾何直線形式,又有飽含秦漢遺風(fēng)的特殊紋樣,還有人物和動物、植物形象。在臘月廿三祭灶時,要用鏊子鏊直徑約2 至3厘米的轉(zhuǎn)轉(zhuǎn)干糧,俗稱“灶干糧”,作為供奉。春節(jié)前要用鏊子鏊一個大面山,入鏊前在面山表面用剪刀剪出許多峰巒狀的面尖,除夕晚上獻在上房屋里中堂前的桌子上,取“米山面嶺”之意。同時擺放各種花樣的油馃子和糖果,然后上香、作揖,以示對神佛和先祖的祭拜。正月十五,要蒸“牛娃子”,在面團里面包糖和油面,而后將面團搓成前尖后圓的圓柱形,再在尖的一頭用剪刀剪出兩個“牛角”,再用手捏出牛鼻子,入鍋蒸熟即可。
八月十五中秋節(jié),家家戶戶用鏊子鏊出蓮花、月餅和干糧,再加上西瓜和紅棗,擺到房上去獻月亮,以期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五谷豐登。所謂月餅,主要是一個“大鍋塊”,中間用大瓷碗壓出一個圓形,表示月亮,圓里面再用小盆壓一道圓弧,分出一個月牙來,沿月牙弧線畫出蟠桃樹,旁邊畫出孫悟空,創(chuàng)造出老百姓頭腦中的月亮形象。圓周圍再用碗底壓出一些小圓,再用頂針壓出一些更小的圓圖,再用筷子蘸上紫草水點上一些紅點,入鏊子鏊熟即可。
過滿月,是人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個比較隆重的儀式,其時面塑也頗為講究。高臺人家多做花饃,叫“桃娃子”,饃上裝飾各種花草,紋飾吉祥圖案。桃在古俗中本為驅(qū)邪之物,諧音“逃”,意為免災(zāi)。到孩子周歲時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饃或十二屬相,造型或拙或巧,或雅或俗,隨地方講究而變。老人們年至花甲,晚輩們慣常要為之祝壽慶賀,祝賀者蒸出漂亮的大壽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長壽,表達對老人們的孝敬之心。
喪葬活動中的面食供品,視親近程度而有“大供”“小供”之分。直系的兒孫之輩所做的大供又叫饅頭,圓形上面飾以明快簡潔的花瓣,插上棗花,源于古時三牲祭奠之遺俗。其他親朋則敬奉小供。辦喪事時,當(dāng)?shù)厝诉€要捏制一種在靈堂前面供奉的“小食兒”面塑。這種面塑捏成各種花果、小動物形象,甚為精巧別致,有的蒸熟后點染,有的油炸后再供奉。面塑在人生儀禮中不光是食品,人們還賦予它一種文化和宗教的意味,使其具有一種復(fù)合的價值。
新房起架,上梁大吉,畫八卦,貼賀聯(lián),點燈放炮,親戚朋友、街坊鄰居做好花桃花饃來慶賀,謂之“扶梁”。恭請土神安家,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。新麥上場,也要磨一斗白面,做雪白的大貢,油炸出各種精巧的面花,酬謝五土。(趙永恒)
聯(lián)系我們 | 關(guān)于我們 | 版權(quán)申明 | 網(wǎng)站地圖
版權(quán)所有:中共張掖市委 張掖市人民政府 隴ICP備13000766號-2
甘公網(wǎng)安備 62070202000150號 網(wǎng)絡(luò)視聽許可證2811617號 網(wǎng)站標識碼 62070000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