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張掖地方史志辦公室日期:2025-09-17
張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,所處地理位置極為重要。自西漢中葉以來,張掖便成為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和南北各民族交往的十字路口。也是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(qū)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中心。境內地勢平坦,氣候溫和,資源充足,物產(chǎn)豐富,水草豐美,宜農(nóng)宜牧。
漢武帝建元二年(公元前139年)派張騫出使西域后,于元狩二年(公元前121年)春夏兩次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騎兵一萬人,深入河西,擊敗了盤踞在河西走廊的匈奴,收復了河西,打開了東西交通的道路,使?jié)h朝勢力得以向西延伸。東西道路的開通,對東西經(jīng)濟、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。我國的絲綢、漆器、鐵器、養(yǎng)蠶術、冶鐵術等傳到歐洲,同時西方的植物、瓜果、蔬菜、皮毛、名馬、音樂、舞蹈等也陸續(xù)傳入我國。
西漢占領河西以后,建立郡縣,修筑長城,移民戍邊、屯田,對河西進行開發(fā),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。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(yǎng)蠶織絲綢的國家,早在公元前五世紀,中國的絲綢就開始經(jīng)這條道路輸入中亞及歐洲。最早提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的是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李?;舴遥堰@條東西經(jīng)濟、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形象化地稱為絲綢之路。
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洲大陸,聯(lián)系中國和歐洲的國際通道。東起長安(今西安),西經(jīng)甘肅河西走廊,出敦煌進入新疆境內,沿天山南北路,越過蔥嶺,再經(jīng)過阿富汗入伊朗至伊拉克,到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,止于大秦(羅馬帝國),全程14000多里。兩漢時期,絲綢之路西段,敦煌以西分為南北兩道。
南道:從敦煌出發(fā)經(jīng)樓蘭(鄯善,今若羌)、于闐(今和田)、莎車等地,越蔥嶺(今帕米爾)到大月氏、安息(即波斯,今伊朗),往西到條支(也叫大食,今伊拉克)、大秦(即羅馬帝國,今地中海一帶)等國。
北道:從敦煌經(jīng)過車師王廷(即高昌,今吐魯番盆地)、龜茲(今庫車)、姑墨(今阿克蘇)、疏勒(今喀什)等地,越過蔥嶺到大宛(今費爾干納)、康居(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),然后往西南經(jīng)過安息(今伊朗)西達大秦。
兩漢以后,在天山山脈以北增開了一條道路,稱為北道。從敦煌出發(fā),經(jīng)過伊吾(今哈密),至蒲類海(今巴里坤湖),渡過北流河水(今伊犁河、楚河)至拂林(羅馬帝國),到達西海(今地中海)。而原來的北道變成了中道。以上三道,即隋代裴矩在《西域圖記》中所記的自敦煌至大秦的三條道路。
據(jù)考證研究,絲綢之路東段,自長安(今西安)進入甘肅境內到張掖的路線大致也有三條,分為南、北、中線。
南線:自長安出發(fā),沿渭河西行,經(jīng)興平、武功、寶雞進入甘肅境內至秦安向西南到隴西、渭源、臨洮、臨夏,在大河家附近渡黃河后,再向東北過青海的民和、樂都達西寧。由西寧向北過大同、門源、俄博、祁連、出扁都口經(jīng)民樂到張掖。
北線:自長安出發(fā),沿涇河西北行,經(jīng)禮泉、乾縣、彬縣、長武到甘肅的涇川,至平?jīng)?,過寧夏的固原、海原,繞到甘肅靖遠。從靖遠過黃河至景泰、武威、永昌、山丹至張掖。
中線:是在南線基礎上開辟的,即是從長安出發(fā)到臨洮后不到青海的西寧,而是到蘭州經(jīng)永登,過烏鞘嶺、古浪、武威、永昌、山丹至張掖。
以上三條路線都在張掖會合,由張掖往西變成一條。經(jīng)臨澤、高臺、酒泉至敦煌。自敦煌往西又分為三條路線,分別達大秦。
由此可見,張掖在絲綢之路上所處的位置之重要。兩漢以后由于戰(zhàn)亂,絲綢之路時通時斷。隋代初期,絲綢之路被西突厥和吐谷渾所控制,他們阻斷了絲綢之路。隋文帝顧不上對西北地區(qū)的經(jīng)營。隋煬帝繼位后,對絲綢之路進行了一系列的、大規(guī)模的經(jīng)營。采取各種手段分化西突厥,以武力平定谷渾,解除其對東西交通的威脅,開通了西域的道路。隋煬帝時,絲綢之路空前繁榮。當時的張掖是絲綢之路上車馬輻輳、商賈云集的國際貿(mào)易市場,也是東西南北各民族互市的集散地。張掖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,其經(jīng)濟繁榮達到了鼎盛時期。西域各國大批商人趕著駱駝,馱著各類貨物,絡繹不絕地來到張掖交易。
20世紀70年代,張掖大佛寺金塔殿基下發(fā)現(xiàn)5枚波斯薩珊朝銀幣,正面為王者頭像,背面有拜火教的祭壇,祭壇兩側各站1人,銀幣直徑2.6—2.9厘米,重3.54—4.15克。波斯薩珊朝銀幣當時傳入我國的很多,在陜西、青海、新疆等地絲綢之路重要城市和地區(qū)均有發(fā)現(xiàn)。這些銀幣是古代中西貿(mào)易往來、經(jīng)濟繁榮的重要物證。(師萬林)
聯(lián)系我們 | 關于我們 | 版權申明 | 網(wǎng)站地圖
版權所有:中共張掖市委 張掖市人民政府 隴ICP備13000766號-2
甘公網(wǎng)安備 62070202000150號 網(wǎng)絡視聽許可證2811617號 網(wǎng)站標識碼 6207000021